陕西延安:做大蚕桑产业 拓宽富民之路

//www.fatcaddy.com/ 2024-10-09 09:01:00 来源:陕西农村报

  近年来,陕西省延安市蚕桑产业呈现出稳健发展的态势。地处黄土高原的子长市和延川县因地理优势,所产桑叶粗蛋白、脂肪、可溶性总糖含量优于南方地区,且叶片肥大,病虫害少,产量较高,是延安栽桑养蚕最佳适生区。2023年,两地桑园面积发展到7.7万亩,养蚕4615张,产茧207.26吨,产值1227万元,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绿色“新引擎”。

  1历史与机遇

  “子长蚕桑产业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8月30日,子长市涧峪岔镇南家峁村70岁的郭光金说,“养蚕是祖辈们传下来的,在我手上不能丢。”

  子长市蚕桑开发中心主任温建如表示,20世纪80年代,子长农民家家户户养蚕。蚕桑产业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产品主要是蚕茧,过于单一。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化学纤维替代了蚕丝制品,严重冲击了丝绸业,蚕茧价格急剧下跌,导致蚕农积极性受挫,毁桑现象时有发生,桑园面积大幅减少,养蚕规模萎缩严重,蚕桑产业一度进入低迷时期。但是,尽管受到多方面的冲击,蚕桑产业仍然在子长市涧峪岔、南沟岔、玉家湾等几个镇坚持发展。

  同样,地处黄河沿岸的延川县养蚕历史也颇为悠久。2018年~2021年,延川县在关庄镇杨家坪村试点开展栽桑养蚕,取得一定的成效。2022年,延川县委、县政府依托土地资源丰富、环境条件优越、人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印发了《支持弱产业村发展蚕桑产业的实施方案》,出台了土地平整、苗木栽植、蚕房建设等优惠扶持政策,采取建设标准化密植桑园、培育蚕桑技术人才、创建养蚕示范基地、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打造全产业链新型桑蚕发展模式,为更多的农户提供就业岗位,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

  截至2023年底,延川县建起标准化密植桑园8000亩、蚕房10座,配置养蚕设备350套,组织带领48户农户试养蚕115张,产茧4762公斤,加工成蚕丝被销售收入61.6万元。经江苏科技大学检测,所产鲜茧上车率93.8%,上茧率87.4%,次茧比例5.1%,二级茧比例6.4%,解舒率91.74%,解舒丝长1103.3米,万米吊糙1.99次,洁净度95.5,品质达到6A级,符合国际奢侈品牌用丝标准。

  延川县畜牧中心主任张小平告诉记者,蚕桑这一传统产业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内涵,成为经济欠发达及劳动力弱的农村发展经济的“新引擎”。

  2创新与发展

  “以户为单位的分散式养蚕是老传统,受桑源、技术的限制,导致产量低、效益差,可以说停滞不前,没有发展势头。”延安市园艺蚕桑工作站干部朱小龙说,唯有创新才能发展。

  8月30日,记者跟随市县蚕桑专家和负责人驱车来到延川县文安驿镇封家湾村,沿着崎岖的山路盘旋而上,一层层桑田映入眼帘,郁郁葱葱。一行行桑树紧密排列,叶子层层叠叠,嫩绿欲滴。

  “这一山桑园于2022年建成,按株距0.4米、行距1.5米标准,开挖成40×40厘米的深沟,亩施入有机肥料200公斤,栽植3年生嫁接优质桑苗,栽后覆盖了地布、配套了滴灌设施,建起了200亩高标准密植桑园。”张小平说,密植桑园改变了过去乔木桑树树冠高、采叶难、产量低的问题,用新品种栽植的密植桑园,易管理、好采摘、产量高,一亩桑园可养一张蚕,一张蚕产的鲜茧可卖2000元~3000元。

  2018年,关庄镇杨家坪村村民惠海强和19名村民到杭州学习养蚕技术。之后,他和党支部书记带头栽桑树养蚕。到2023年,全村发展26户,养蚕70张,产茧3325公斤,收入43.03万元,户均1.65万元。

  惠海强告诉记者,养蚕周期短,见效快,又不误农时,新模式、新技术、新设施的应用减轻了劳动强度,经济效益明显。

  目前,该村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等院校的扶持下,现已具备栽桑养蚕、鲜茧烘干、抽丝打棉、蚕丝被及蚕沙枕头加工、实践培训、产品展示等功能,被国家桑蚕产业技术体系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确定为试验示范基地,被江苏科技大学确立为传统桑蚕艺术实践基地。

  8月30日,在子长市省级蚕桑现代园区的高标准小蚕共育室里,子长市蚕桑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陈正余说,人工饲料养蚕,就是用桑叶等加工后的饲料来代替传统的鲜桑叶进行养蚕,这是养蚕的一种新技术,到3龄蚕时免费发给蚕农去饲养。

  据了解,子长市蚕桑专家工作站自2019年7月成立以来,全力服务子长市蚕桑产业发展,该站专家及创新团队攻克了10项技术难题,特别是自动化和轨道式养蚕机械在全省首次应用后,又一次在子长市推广人工饲料共育小蚕技术。

  “小蚕由园区共育后发到农户手里20天就成茧,这对蚕农来说省时间又省力,确实是一件好事情。”子长市涧峪岔镇南家峁村民郭光金说。

  人工饲料养蚕打破传统养蚕模式,着力解决蚕桑农药中毒困扰,保障小蚕安全,不受季节气候及自然灾害影响,为子长市现代蚕桑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在子长市首次推广人工饲料养蚕,主要的优势是减少劳力、提高功效,增加养蚕批次,减少蚕病发生率,提高蚕的产量、质量和品质,这项技术推广以后,将大幅度提升子长养蚕技术含量,为蚕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陈正余说。

  人工饲料共育小蚕技术获得成功后,子长市将逐步推广人工饲料养蚕技术,不断推动子长蚕桑产业转型升级。陈正余表示,下一步,子长市省级蚕桑专家工作站的科研人员将结合子长蚕桑产业实际情况,深化人工饲料养蚕步骤,从小蚕共育扩展到整个养蚕过程,不断提升养蚕整体水平。

  3延伸产业链

  8月30,在延川县关庄镇杨家坪村蚕桑养殖示范基地,4名妇女正在为一户蚕农加工蚕丝被,他们拉开一块块银光闪闪的蚕丝均匀地叠压在一起,不一会儿,一块轻盈柔滑的蚕丝被呈现在眼前。

  “蚕丝被根据客户需求可定做单人和双人被,每斤650元。”其中一妇女说,没现货要提前预订。据了解,由于蚕茧做成被子利润要翻一倍,在杨家坪村客商很难收到鲜茧。

  在子长市涧峪岔镇省级蚕桑现代农业园区一条桑叶茶生产线已投入使用。在园区带动下建成蚕丝被加工家庭作坊8家,并注册了“重耳川丝韵”蚕丝被商标。子长桑叶茶、蚕沙保健枕、桑葚、桑枝食用菌等一系列蚕桑产业,目前已初具规模,效益明显,深受群众好评。

  子长市制定了《子长市蚕桑产业链发展规划》,重点研发桑葚汁、桑葚酒、桑叶粉等其他蚕桑副产品,对蚕桑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以此来延长产业链条,打破“栽桑必养蚕”的理念,引导蚕农从传统的“一粒茧”向多元化的“一片桑”发展。

  “延长产业链条,促进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强桑食品的绿色、有机认证,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桑叶茶、蚕沙绿肥、保健枕、桑叶粉、桑叶菜等,充分利用我市深厚的蚕桑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桑—畜’‘桑—菌’‘桑—饮’‘桑—旅’等多种模式,加大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力度,在子长重耳川蚕桑产业带上建设蚕桑旅游区,形成蓬勃发展的蚕桑循环经济产业带,达到产业兴农、蚕桑致富的目的。”朱小龙表示,“我们将按照生态、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现代农业富民战略为指导,科学谋划,辐射引领,在蚕桑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力争把延安蚕桑产业做大做强,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让延安的小蚕茧走向世界。”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